熊瑶:江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活力提升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14 点击次数:

江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活力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the Vitality Improvement of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in Jiangnan Area

熊  瑶、朱  彤、翟婷婷、朱永亭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内容摘要 :

      当前乡村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导致其公共空间活力不佳,难以满足人们日常的交往需求。文章从活力营造视角出发,利用 AHP 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适应于乡村特质的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结合江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对南京前杨柳村公共空间进行调研与分析,从空间、生态、文化、设施等层面提出了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 乡村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活力营造、景观设计


引言

      自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到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人居环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在国家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江南地区乡村建设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人地矛盾加剧、文脉传承断裂、自然生态失衡等诸多问题,江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特色保护急需理论探讨支撑。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日常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原有的服务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逐渐消解,活力也日渐衰退。目前国内外对于活力营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街区、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针对乡村环境建设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力图构建适宜江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评价体系,并以典型村落为例,提出景观设计策略,重新激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努力提升村民幸福感,为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一、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构建

1. 选取评价指标

   乡村公共空间是承载村民各种公共活动,反映其日常生活的物质实体空间,其类型主要包括广场、滨水、街巷和其他空间(闲置空间、宅前空间),具有物质载体、生态防护、文化延续、社会交往功能。良好的公共空间能够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感,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舒适、具有活力的空间氛围。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原则,结合已有研究文献,笔者将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分为空间活力、生态活力、文化活力和设施活力四类,其下包括 9 个维度和 21 个评价指标。(图 1)

2. 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各层级的评价指标后,笔者邀请了 50 位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因不同专家打分具有差异性,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结果的合理性。综上,得到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指标权重体系。(表 1)由表 1 可知,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活力和生态活力权重较大,空间活力次之,设施活力占比最小。因而,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特别注重生态活力和文化活力的营造,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的设施,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3. 确定评价等级

   通过田野调查,以村民对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和感受为基础进行指标打分,并采用多因子加权法对于各级指标进行得分计算,从而获得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综合等级和相应得分。通过活力评价等级的判定,可判断出乡村公共空间是否具有活力,能否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从而客观反映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现状。


二、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1. 案例选取

     江南地区近几十年的经济结构变化促进了乡村的多元化发展,但也带来了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传统农业景观要素逐渐缺失,以及乡村遗产文化“泛商业化”等问题。[1] 本文案例选取的原则 :一是具有上述江南地区乡村景观的普遍性问题 ;二是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在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空间格局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选取南京前杨柳村作为研究案例。

     前杨柳村位于南京市湖熟街道,依山傍水,因其大量留存的明清古建筑而闻名。村落整体格局呈带状,延续了古杨柳村横向多路、纵向多进的形态,空间骨架良好,具有典型的江南村落特征。[2] 笔者选择了在晴朗天气下对该村落的空间活力进行现状调研,并在其公共空间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以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为主。共发放问卷 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45 份,其中男女比例约为 1 ∶ 1。

1.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

2. 前杨柳村公共空间现状

      前杨柳村公共空间类型较为丰富,以广场空间、滨水空间、宅前空间和街巷空间为主。其中广场空间多用于集散、社交、锻炼等活动,但欠缺公共设施,加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影响场地内部安全和美观 ;村内多处大小不一的水塘形成了丰富的滨水空间,用于日常洗衣、灌溉等,但由于缺乏管理,水体质量欠佳 ;村庄以民居建筑为主,街巷纵横交错于建筑之间,路网密集,形成了大量的街巷空间和宅前空间。宅前空间是村民日常使用率最高的一类空间,多用于村民休憩、聊天和晾晒,场地内存有部分古树,易形成冬暖夏凉的活动空间。此外,村内还留有部分空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空间闲置、杂草丛生,亟待活化。

2. 前杨柳村活力评价得分分析 

表 1.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指标权重

3. 前杨柳村活力评价与分析

      调研发现,当地村民的公共活动主要集中于上午和下午,活动空间基本以广场、宅前及滨水空间为主 ;外来游客则集中于白天,活动更偏向村口广场及滨水空间。其活力评价综合得分为 2.87,等级为 C,活力度一般。(图 2)由评分可知,前杨柳村空间活力表现最佳,具有较好的空间尺度和可达性。但空间归属感不强,且难以满足多样的活动需求,功能多样性有待提高。

      前杨柳村的发展以文化活力为核心,特色民居是其独特的文化表征,应加以保护和提升,同时在延续传统肌理的基础上,丰富民俗活动,提升文化特色。

村落生态活力表现次之,水体洁净度和绿化率远不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因而需要对水体进行生态修护,进一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季相变化。此外,设施活力相对不足,景观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匮乏,难以吸引人们进行长时间的游憩活动和停留,且后期管理维护不及时,部分设施损毁严重,须整体进行优化。综上,在前杨柳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须进行多方考虑,其中空间活力是基础,生态活力是关键,而文化活力是灵魂,设施活力是条件。


三、活力营造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实践

      通过案例调研和活力评价分析,笔者以前杨柳村为例,主要从空间活力、生态活力、文化活力和设施活力四个层面,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实践。

1. 空间活力营造 :完善空间体系

      乡村公共空间构成了乡村生活的基础骨架,承载着村民的日常交往活动。其活力提升路径可分

为三个方面 :(1)优化功能混合度。通过多时段混合、多人群混合及多活动类型混合,最大化空间利用效益,将文化、商业、游憩、体育等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进行交叉组合,丰富空间功能。(2)提升空间可达性,优化车行交通,构建慢行系统。[3](3)营造空间尺度感。乡村公共空间一般以小尺度空间为主,其间尺度是乡村肌理的缩影,设计时不宜过分强调空间感受而破坏整体空间尺度。[4]

      前杨柳村空间骨架良好,但是其各类空间之间缺乏联系且功能单一,导致使用率低下,活力不足。设需要在保护现存历史街巷的基础上,对既有空间格局进行适当的整合和优化。(图 3)如当前村外主干道为人车混行道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设计首先对车行道进行适当压缩,通过设置车挡、高差等区分道路空间,增加人行道,提高步行安全和连续性。而村内街巷则应体现生活性,合理规划静态交通,设置趣味性和文化性的“口袋广场”,打造村民交流节点。对于空旷的村口空间,通过增加绿化、休憩设施和“精神堡垒”等方式,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感和归属感。当前破败的宅前空间则结合周边环境,运用地形、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采用借景、漏景、障景等设计手法,丰富空间层次,满足村民交往、健身、晾晒等多元需求。(图 4)

2. 生态活力营造 :整治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前杨柳村临近杨柳湖,生态基址良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维护,导致部分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致使村民生活质量下降,亟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改善策略,整治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

(1)重整生态水体。前杨柳村建筑多围塘而建,设计对重点水域的生态修复遵循“减污—控源—疏导—截留—净化—修复”的路径。[5] 其具体措施包括 :① 生态护坡修复。对于一些破坏严重的驳岸,利用乡土植物,结合木桩、块石、混凝土等材料,形成石笼护坡、植物护坡、木桩护坡等,对水体坡面进行防护,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又可以吸附污染物,改善水体环境。②构建缓冲带。对于村庄内水塘与外围河道,建立适当宽度的湿生植被带,过滤和截留沉积物,在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净化水质的同时,也可形成动物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③ 引入生态浮床。针对村内富营养化明显的水体,可采用生物浮床技术,通过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载体,吸收和降解附着的悬浮物,对污染水体进行“针灸式”修复。

3. 前杨柳村空间层次优化图  

 4. 前杨柳村主干道改造图

 5. 前杨柳村宅前空间改造图 

(2)植入绿化节点。植物是构成乡村风貌自然属性的重要要素,前杨柳村整体绿化状况不佳,植物季相不明显,应对村落内原有绿化进行修补,清除长势不好的植被,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材料,打造独特的乡野植物风景。设计利用“触媒效应”,适当植入绿化节点,以点触面,尤其是在院落、街巷、广场、水边等生活性场所中植入组团式植物景观,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如宅前空间要兼顾夏季遮阴和冬季纳阳,因此上层植被以阔叶落叶乔木为主 ;为提升空间观赏性,下层搭配选用毛杜鹃、南天竹、迎春等花灌木,以及二月兰、麦冬、美女樱、红花酢浆草等草花地被。(图 5)

(3)改善铺地景观。硬质铺地是承接村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地。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应合理控制铺地面积,营造舒适的空间尺度感。如广场空间需满足村民的生产、社交和节庆祭祀等活动,铺地面积可适当扩大,而滨水空间、宅前空间等则应以水景、植被为主,铺地为辅,小而精致。其次,铺地式样和材料是地域文化表现的物质载体,应体现出原真性和乡土性。前杨柳村铺地尺度总体上较为良好,但部分街巷及场地铺装破败,设计溯源江南地区传统村落铺装样式,选用碎石、青砖、小瓦等乡土生态材料,既利于雨水渗入地表,减少地面径流,提高铺地生态性能,又利于晴雨天通行,营造空间尺度及空间归属感。[6]

3. 文化活力营造 :重构原乡文化

      公共空间是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延续的核心组分。营造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关键是重构原乡文化,振兴乡土生活。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前杨柳村的文化活力进行提升 :

(1)织补传统肌理。乡村公共空间肌理囊括了街巷形态、色彩质感、空间密度等方面,应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并适当引入新的肌理要素,以

满足村民现代生活诉求。前杨柳村的传统肌理保存不完整且不连续,一些传统民居尚未得到修缮,而且作为“点”的重点保护建筑缺乏与周边街巷的联系,影响了村民及游客文化体验感的连贯性。[7] 改造设计首先是原样延续街巷肌理、水系格局和民居建筑风貌,去除乱搭乱建,通过选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修旧如旧地整饬、修补受损肌理 ;其次是适当引入新的功能和形式要素,如丰富街巷竖向变化,植入多元节点,广场增设文化展示区以及适当调整水系岸线,重构滨水游径系统等。

(2)介入艺术设计。前杨柳村缺乏艺术气息,鲜见展现乡村文化的艺术小品。设计中结合其自然地理环境、产业特点以及历史人文,比如特色鲜明的明清建筑群、青石板路、砖雕木刻等,予以艺术转译,进行主题性、整体性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视觉表达、可识别性表达、互动性表达以及叙事性表达四个方面。通过设置主题雕塑、景观装置和游憩设施等,为原有衰落的空间注入新的表达方式,以点触面,激发空间乃至整个乡村的活力。

(3)丰富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乡村经年累月积淀下的具有地域风情的活动形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唤起乡愁、引发空间归属感的重要载体。调研中发现,前杨柳村产业单一,村边仅有几家农家乐,访谈中村民也谈及很少举办民俗活动,文化传递介质不全。在其活力提升中以饮食文化、明清文化、祠堂文化、非遗文化等为主导,利用主要街巷,改造沿街建筑,打造经营农家土菜、地产绿色食品的特色饭店和文化创意产品等特色小店的民俗风情街。同时以古庙、宗祠等建筑为依托,在传统春节、元宵等节假日开展祭祖、庙会、节庆表演等民俗活动,并在全年各月份设置具有特色且符合时宜的节庆活动,打造旅游品牌,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需求,从而激发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

4. 设施活力营造 :提升景观设施

      完善的景观设施系统可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是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和乡村环境品质的重要支撑。前杨柳村设施活力整体不足,公共设施分布零散,

缺乏文化特色,且形式及功能单一,设施与空间特性不匹配,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亟待提升。

(1)优化景观设施。景观设施的优化须结合前杨柳村依山傍水的环境特征和村民需求,对设施数量、功能、尺度、布置密度等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因材设计。具体措施包括 :完善村内排水系统、公厕布置和照明规划,增加休憩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对遗存水井、古杨柳村牌坊等具有历史价值的设施应进行原真性修缮 ;拆除原有损坏失修的设施,根据场地大小及使用人群,提取杨柳湖、马场山以及明清古建筑等特色元素,结合木材、青砖等乡土材料,构建视觉形象统一、功能完善的设施体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空间体验。

(2)加强后期维护。景观设施的后期维护是空间活力持续的重要保证。对于前杨柳村的设施管理,首先,应加强清洁维护,包括及时清理垃圾,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约束村民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定期检查,加强引导教育,规避不当使用和年久失修 ;再次,还可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如通过二维码扫描了解村落文化背景、普及绿化知识、健身知识等,增加场地趣味性。同时,还可引入户外 USB充电设施、电瓶车充电站、智能公共交通租赁等便民设施,以增加公共空间使用频率。

结语

      影响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要素复杂多样,笔 者将其归纳为空间、生态、文化和设施四大活力, 基本涵盖了影响活力的主要因素。四者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不能片面地将其割裂化、独立化。设 计时应在综合考虑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 化、民风民俗、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以四大活力 为抓手,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建设,打造独具 特色且宜居宜游的乡村公共空间。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项目(编号:21YJCZH187)。


注 释 :

[1] 王军围、高耀宗、熊星、刘澜:《乡村振兴背景下江南地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2019 年 11 期,第 9—11 页。

[2] 张天泽 :《基于多层级政府行为逻辑的乡村治理机制研究》[D],南京 :南京大学,2019,第 33—34 页。

[3] 朱锦 :《南京杨柳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年第 12 期,第 56—58 页。

[4] 雷诚、谢佳琪 :《居住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应用——以苏州大儒巷历史街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8年第 6期,第 77—84页。

[5] 汪霞、曾坚、李跃文 :《城市水域开放空间活力的激发与营造》[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5 期,第 424—427 页。

[6] 吕勤智、黄炎 :《乡村景观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第 64 页。

[7] 黄为为 :《基于乡村美学理论的村落文化保护要素体系构建》[D],南京:南京大学,2017 年,第 37—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