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探究——以南京石塘村为例
Research on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taking Shitang Village of Nanjing as an example
李雪艳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教授
“《天工开物》中的工艺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获江苏省高校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传统夏绣、苎麻纤维及制品的现代创新”获2014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硕士学位论文获得2006年江苏省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奖;2013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3/5);2015、16连续两年获校先进个人称号。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已结题;主持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宋应星的<天空开物>与晚明社会生活》,已结题; 主持江苏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江南传统手工造物技艺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式研究》,已结题;在研项目: 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苏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石塘村为例,对我国乡村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探究。作者对乡村生态景观的设计思路进行了从理念到方法的剖析,提出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应同时顺应自然和人文生态,在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植物,并且对乡村景观设计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思考,认为现代乡村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具有吸引游客的因素,更要充分考虑其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生态景观、乡村旅游、乡村生活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城镇化的冲击使我国乡村生态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出现总体布局模式单一、盲目模仿城市聚居模式的境况,以致长期积累形成的生态格局遭到破坏。在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背景下,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乡村生活、乡村产业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经江宁区政府的旅游开发,中元国际(南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对石塘村进行了详细的整体规划设计。[1] 石塘村由原先的“空巢村”改观,初步建成集山水风光和农家乐乡村旅游为一体的 “美丽乡村”,充分发挥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可持续而功能良好的生态景观。
一、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思路
乡村生态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互相融合的结果,生态景观的设计应以适应自然与人类社会规律为前提。
1. 案例基地概况及问题
石塘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苏皖交界处,分为前石塘村和后石塘村两部分,西南方位紧依九龙潭水,外围傍横山、云台山山脉。辖区总面积 593 公顷,耕地面积 73 公顷,村民 418 户,常 住人口 1215 人。前石塘村周围拥有翠竹 3 万亩, 居住人口较少 ;后石塘村为村民主要聚居地。石 塘村呈低山丘陵地貌,各处均有水系贯通。既然 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目的,则改造前,石塘村景 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 :一是未能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当地人长期以砍伐毛竹与采摘茶叶 为生,收入微薄 [2],优越的山水和动植物资源无 用武之地 ;二是文化封闭——乡野生活未能得到 美化,且当地人缺乏文化传播意识2. 解决问题的生态化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一,山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的保 护与可持续利用是石塘村景观设计的基础。石塘 村体量最大、最明显的景观资源是山水与翠竹, 这也是前石塘村发展成为“石塘竹海”景区的原 因。因此,石塘村生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是 以青山为背景,保证水土持续、生物多样的自然 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二,人文生态景观的呈现是设 计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后石塘村改造成“石 塘人家”社区,以休闲农业和民宿经营为主导产 业,正是将村庄文化融入生态景观的体现。另外, 乡土材料、乡土植物等景观元素的灵活应用也不 可忽视,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常事物才是 乡村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
二、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方法 基于上述理念,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在实施时 主要由生物与绿色基础设施实现服务功能,配以 乡土植物材料与建造材料美化,为发挥生态景观 价值创造条件。
1. 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 从石塘村平面图(图 1)中可见,树林、大 面积水面为基底的生境斑块形成了生态核心保护 区,这些区域为哺乳动物和鸟类、昆虫等提供了 集中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核心区域周围有防护林、 绿篱、草坡等建设,形成生态缓冲区。例如竹林 周围用废旧竹料拼接组合成隔离带,降低了人类活动对生境斑块的干扰。“石塘竹海”景区中还可 见生态跳岛的建设,利用小池塘提供青蛙、蜻蜓 等动物的繁衍栖息地。村内水网遍布,天然河流 与人工沟渠相配合,形成生态廊道(图 2),扩大 了生物迁徙空间,进一步保证了生物多样性。
2. 水土涵养设计 包括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在内的水土安全问 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阻碍,关系到农 田生态可持续和水系生态可持续。石塘村水资源 丰富,面临着洪水管理问题,因此我们对水网建 构设计尤为重视。村内设置沟渠若干,在高差较 大处可见较为系统的排水设计。例如九龙潭紧接 排水沟渠,利用跌水设计使泄洪功能与景观效果 融为一体。水流经过拱桥潺潺淌过,由下一级排 水管道进行收集储蓄。降雨时,沟渠河流旁的植 草坡和挡土矮墙共同承担着水土保持的作用,与 以樟、鸡爪槭、金叶女贞为主的乔灌草植物结合, 使雨水经过滤汇入水网,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图 3)
3. 灵活运用乡土材料的设计 乡土材料具有就地取材的便利性、经济性。 它们长期处于当地气候条件下而具有生态适应 性,也因此与当地风俗文化相契合。[3] 例如石塘 村建筑建造剩余的少量瓦片,以切面组合造型对 碎石小径进行组合铺装。另外,由于此地有悠久 的米酒文化,废旧酒罐和盛酒瓷器成了地面铺装、 菜园挡墙的点缀材料,既丰富了色彩,又独具韵 味。(图 4) 竹不仅是此地生态景观的主要视觉元素,也 代表着村民们多年来依赖的生活方式。竹材因其 物理性能优良,可替代木材作为建筑材料。[4] 从 建筑外立面到围墙、护栏、廊亭,再到景观灯和 小型装饰陈设都可见各种工艺的灵活运用。(图 5)
4. 乡土植物景观设计 乡村植物景观应在本土基调树种基础上,尽 量以结果实的乡土树种造景,辅以功能性树种 (如抗污染的榆树、垂柳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让乡村陷入了盲目模仿城市景观的困境,原有的 乡土植物景观被村建造小广场、绿篱墙的景象取代。[5] 石塘村也未能幸免于这一“浪潮”,在“石 塘竹海”入口处便可见形式规整的硬质广场,植 物搭配选用香樟、红花继木、鸡爪槭、女贞、石 楠等城市常见的纯景观树种(图 6),缺乏对乡 村环境的融入感。而“石塘人家”(即后石塘村) 则较好地运用了乡土树种,以桃、梨、油菜、扁豆、 蓝羊茅等为主要植物进行造景(图 7),既保留 了乡土树种的经济价值,又契合了农家主题。
三、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社会影响
1. 旅游产业的推进 通过现场采访调查,笔者向游客询问石塘村 吸引其游玩的原因及最令其满意之处,整理了 200 余条游客反馈的有效信息,筛选关键词出现 次数,得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若干因素及其影响 力比重。(图 8)
(1)自然景观 丘陵地区乡村因其人口密度小、地形起伏大 等优势,拥有较城市更广阔的生态景观空间。“石塘竹海”的主打景观——九龙潭,在游客提及的 关键词中,“生态环境”“新鲜空气”都以自然水 土为基底。这种自然的生态景观具有生活景观、 生产景观等其他景观类型所不具备的功能,能够 有效防治风沙侵袭、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 保护物种多样性,改善小气候。[6] 经过生态网络 的完善,自然景观不仅能够包容人在其中观赏、 游览,也是康养的绝佳场所。
(2)乡野生活体验 所谓慢节奏的乡野气息,于游客而言,一方 面是“逃离”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一方面是对曾 经家园的留恋。人类学家彭兆荣认为 :“人们越是 往前,就越是怀旧。乡土社会的田园景观也就越 值得留存。”[7] 连绵在山间的村落建筑、农田与 流水是一代人的家园记忆,如今年轻人眼里看似 新奇有趣的“农事体验”“鱼虾垂钓”,实际上也 是一种对乡野生活归属感的代际延续,推动着乡 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2. 乡村生活的延续 乡村景观推动乡村旅游,却并不单独面向游客,远不是一桩唯经济收入的简单“生意”。村民 身处变化中的村庄,封闭的文化受到冲击,他们 的感受需要更多的关注。
(1)土地劳作方式 贺雪峰认为,城镇化的脚步带来了农民的 大规模流动,土地劳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抛 弃,造成了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的下降。塘村正是这样一个例子——耕地面积仅占辖区的 12%,乡村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后,耕地 逐渐细碎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家特色菜和农 事体验在游客体验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对乡村 土地劳作方式的延续具有积极意义,农民们可以 从最熟悉的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中获得新价值。
(2)村庄文化认同 杨华认为,“历史感”和 “当地感”是构成农 民意义世界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家族归属,一个 是主体意识。[9] 一方面,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 的,历史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 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10]。如石塘村内 的“王氏宗祠”“时氏古井”等景点,甚至村史馆 的修建,为的就是将“历史感”延续下去。而另 一方面,构成主体意识的,正是那些活态的民俗 景观。如石塘村的“狮背伞”(石狮子背上长出血 色榉树,有上天所赐之说,至今仍有村民和游客 在此祈福许愿)景观,就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敬 畏之心和美好向往。可以说,包括生产方式、民居、 仪式、宗教等等在内的民俗景观,是构成村民主 体意识即“当地感”的来源。因此,在谈到乡村 景观设计时,对村庄文化认同的影响应当作为最 重要的维度之一,让景观具有主体性。 结 语 直至今日,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总量 近半数。乡村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几亿农民 幸福的大问题。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在此背景下, 为资源利用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平衡提供了解决方 案。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是环环相扣、循环一 体的,同时也应当包含对其社会影响的思考。生 态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农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材料,在现代乡村的景观设计中认识到生态景观的双重 面向十分重要。虽然如石塘村改造设计这样的优 秀案例难免带有城市化的影子,但在面对游客与 农民两种人群时已可见双向关怀。人们有理由相 信,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将使乡村更加美好。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 16YSB006)阶段性成果。 注释 :
[1] 李玉栋、朱恒、王晓雯、李培卿、张海波 :《基于传统村 镇聚落设计理念的现代村镇改造——以南京江宁区后石塘村 详细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4 年第 1 期,第 34—38 页。
[2] 周思悦 :《基于城乡统筹的都市边缘区乡村治理路径探 寻——以南京江宁石塘社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东莞市人民政府 :《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 中国城市 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 2017。
[3] 王红英、唐艳冉:《乡土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效应》[J], 《湖北工业大学报》,2018 年第 33 卷第 3 期,第 57—60 页。 [4] 李颖甄:《乡村景观建设中乡土材料的选择与运用》[J],《建 材与装饰》,2018 年第 27 期,第 48—49 页。
[5] 李新平、郝向春 :《乡村景观生态绿化技术》[M],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第 9 页。
[6] 宇振荣、李波:《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技术》[M],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第 206—211 页。
[7] 彭兆荣 :《重建中国乡土景观》[M],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8,第 415 页。
[8] 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第 23—24 页。
[9] 参见杨华 :《隐藏的世界 :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 命意义》[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 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第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