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送:
国内文体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在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金埔研究院简报(2024年第4期)
文体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模式与特色在各大城市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文体公园的建设不仅承载了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还深度融合了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苏州、杭州和上海等城市,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这些城市在文体公园的建设中,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通过雕塑、纪念碑、传统游戏等形式,实现了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再现。例如,上海的九子公园以老式弄堂传统游戏为主题,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上海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种将文化与历史元素融入文体公园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还使其成为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文体公园的设计中,传统风格的融入成为了一大亮点。通过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这些公园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呈现出了独特的江南水乡园林魅力。例如,苏州的白塔公园在古城区中与周边市井气息的对比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同时,在多个公园的铺地设计中,古朴材料的运用也进一步衬托了公园的文化氛围。这种将传统风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做法,不仅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文体公园新的生命力。
3.智慧化管理的探索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化管理已成为文体公园建设的重要趋势。通过建立绿色空间信息数据库,结合跨学科的合作平台,可以对已建成与即将建设的文体公园进行综合效能的评估与优化。同济大学数字景观实验室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其建立的绿色空间信息数据库不仅为公园的效能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智慧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上海为例,现有的文体公园已基本实现了智慧化管理,通过网络信息的查询与实时数据的监控,大大提高了公园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这种智慧化管理的实践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园服务,还为其他城市的文体公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尽管文体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境,特别是在城市高密度区域。
1.文体公园可达性受限及数量不足
在城市高密度区域,文体公园的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整体发展步伐,这导致了公园在选址与布局上的被动性。具体而言,由于规划滞后,部分文体公园的位置选择不尽合理,进而影响了其可达性。可达性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公园使用率的下降,使得现有文体公园的数量难以满足市民的实际使用需求。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需求旺盛的地区,文体公园的数量明显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2.文体公园景观环境质量参差不齐
在高密度城市中,社区内部的文体公园作为市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景观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位于重要沿街商业区的商业型文体公园以及新开发居住区周边的居住型文体公园,其景观环境质量普遍较高。相比之下,位于高密度老旧社区内的文体公园则存在公共设施水平不足、绿化质量不高等问题。这类公园由于使用强度更高,对景观绿化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如何提升老旧社区内文体公园的景观环境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公共空间功能设施缺失与单一性问题
文体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市民的使用体验与归属感。现有文体公园普遍存在功能设施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休憩设施短缺。此外,大多数文体公园的功能设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使用需求。特别是在结合商业和老旧居住区建设的文体公园中,其设施、布局、功能及景观等方面缺乏特色与创新,未能充分挖掘该地区的人文自然特色,导致市民难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文体公园监管服务缺失与粗放管理问题
建成后的文体公园在监管服务方面同样存在问题,部分公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或服务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基础设施如健身器材、雕塑、座椅等因人为破坏或自然老化等原因出现老旧、损坏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正常使用,还降低了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因此,加强文体公园的监管服务,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是保障公园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
1.优化文体公园布局
在城市规划层面,政府应加强对文体公园建设的长远规划,确保公园布局与城市发展步伐相一致。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域,应提前预留公园用地,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同时,根据城市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公园布局,以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和覆盖率。此外,文体公园的建设应对城市空间中的功能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通过人行道路空间的塑造增加文体公园的可达性与接触性,形成与城市空间周边的交通、绿地系统相关联的文体公园网络格局。
2.构建生态微空间
文体公园依托绿地空间,对地形、植被、水体等生态景观因子进行分析,疏导地表径流的蓄积和回渗地下水,调节城市气流与净化空气,保护与修复城市空间中的生态斑块,构建生态微空间,实现城市空间中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修复。改造升级现有文体公园的绿色基础设施,结合城市道路、河道水系等进行全面的生态改造,整体构建城市空间的绿色基底,打造一个生态循环、具有防护作用和稳定性的绿色网络体系。
3.塑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文体公园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开放空间作为娱乐休闲以及社交的场所,是塑造城市住区形态的重要媒介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文体公园中,应设置多样化的功能设施,如儿童游乐区、体育健身区、文化展览区等,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应结合商业和老旧居住区等地域特色,挖掘人文自然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公园。
4.加强文体公园监管服务
为确保文体公园的长期稳定运行,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不文明行为和设施损坏问题。同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如监控摄像头、智能垃圾桶、自助服务终端等,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建立公众反馈渠道,鼓励市民对公园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参与的公园管理格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园的管理水平,还能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作者:刘雁丽
本期编辑: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