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送:
乡村人居环境要素评价及其设计应用
编者按: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构成要素繁多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巨系统。科学分析和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要素,对于指导乡村设计实践、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类型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构建了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要素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南京市典型乡村的人居环境评价中,进而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乡村的设计策略,并在具体村庄中进行了设计应用。
一、研究现状
1.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特征现状
随着乡村人居环境要素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时空尺度,围绕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演化、功能的分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路径机制的更新、治理体系的重塑等方面,结合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数据调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大量富有启迪性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既往研究的总结,乡村人居环境要素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综合多维性。表现为构成要素包含了乡村空间、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且各个要素之间具有复杂多维的联系特征。(2)地域差异性。各类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乡格局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南北、东西、内陆和沿海的地域分异特性,导致了乡村地域类型由于发展条件、生产结构、社会背景、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的不同组成了不同的地域单元。(3)水平差异性。这与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导致了乡村发展阶段的不同。(4)时序演进性。要素间的综合影响,决定了乡村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一般乡村发展通常由初始时期、发展时期、稳成时期等不同阶段组成,特定要素的改变或发展将改变乡村原貌,呈现出时序演替性的特征。
2.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组合方式现状
国内现有研究对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的分类,依照研究目标、研究地尺度、研究覆盖范围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是,各个子要素之间有着紧密且连贯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既往研究的总结,大致可以分成散点构成分类、宏观构成分类、空间递进分类、需求强弱分类、作用强度分类这五大类。(1)散点构成的人居环境要素分类方式,主要以研究目的为导向,常聚焦于较小的研究场地,具有针对性的特征。(2)宏观构成的人居环境要素分类方式,主要从学科、理论、社会、政策等角度出发,具有宏观性、指导性的特征。(3)空间递进的人居环境要素分类方式,主要依据居民的使用需求,关注环境空间的尺度变化、形态变化以及分布规律,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4)需求强弱的人居环境要素分类方式,主要从经济、社会的政策需求角度出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及时代环境,具有时效性、指导性的特征。(5)作用强度的人居环境要素分类方式,主要依据具体要素的作用方式和外在表现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要素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乡村运作的底层逻辑,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的特征。
3.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组合形式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设乡村,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指明了方向,并提出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个村庄类型推进乡村振兴。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四类乡村类型涵盖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所有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的形成离不开各类人居环境要素交叉组合与协同发展,是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组合形式的四种代表展示。
二、主要困境
1.集聚提升类:内源要素发展滞后
集聚提升类乡村内源要素发展大多维持中等水平,而外源要素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下更新速率略高于内源要素,使得城乡二元制结构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形成。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要素市场的割裂最终导向了村庄集体经济的封闭性特征,并在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导致经济产业的滞后性发展。
2.城郊融合类:要素质量与需求失衡
城郊融合类乡村内源要素中劳动力要素、交通区位要素、产业资源要素的发展速率远高于其他内源要素,外源要素的作用效果也高于其他一般乡村,并且伴随着城市产业迁入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乡村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发展问题。
3.特色保护类:特色要素难以为继
特色保护类乡村一般某类内源要素的发展速率远高于其他内源要素,比如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等要素,乡村的发展主要就依靠这些内源要素形成乡村的“地域特色”,而外源要素则起到辅助作用,以保护为主,激发当地特色产业活力,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4.搬迁撤并类:要素发展局限性强
搬迁撤并类乡村由于区位交通要素限制,其一般位于规划发展的边缘地带,内源要素中各要素的发展速率都低于其他一般乡村,且外源要素支援有限,并不会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而选择搬迁撤并的方式维持村民生活。
三、主要研究结果与对策建议
1.依据对集聚提升类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的评价结果分析,乡村质量的提升要更注重基础设施要素、空间要素以及公共服务要素的融合提升,从而带动经济要素和人口要素的正向增长,特别是其中道路、绿化、农房、公共空间、教育、养老、休闲农业等二级要素的提升。以民主社区葛盖头的设计实践为例,其人居环境要素的提升,不仅要通过设计手段进一步规划用地范围,优化村庄空间结构,提升乡村景观风貌,还要依托原有稻米产业资源,推动村庄产业现代化升级,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2.依据对城郊融合类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的评价结果分析,乡村质量的提升要以公共服务要素和经济要素的提升为重点,同步推进基础设施要素和空间要素的建设,以此刺激人口要素的流入,特别是其中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休闲农业、公共空间等二级要素的提升。以山里村的设计实践为例,针对外来人口压力较大的情况,设计要以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空间弹性,发挥区位优势,开发山林休闲资源,承接城市功能为目标,建立现代化新型乡村社区。
3.依据对城郊融合类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的评价结果分析,乡村质量的提升要做好特色资源与空间要素、基础设施要素和经济要素的融合,通过对公共服务要素的优化,满足人口要素的需求,尤其是要注重对其中的绿化、农房、公共空间、村容村貌、特色物质资源、特色非物质资源、教育等二级要素的提升。以大埝社区大埝七组的设计实践为例,一方面要通过设计介入延续乡村文化,营造特色田园景观,另一方面要通过重振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主题游线,彰显乡村特色,吸引绿色消费。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设计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研究(22BG110)资助。围绕本成果,已培养研究生1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实用新型专利2个,获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奖励共21项。
作者:姚嘉琪
指导老师:祝遵凌;李青青
本期编辑: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