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金埔研究院成果简报2024年第2期(总第8期)
更新时间:2024-09-13 点击次数:
专题推送:

数字乡村发展因素的组态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

编者按:乡村数字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内容。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字乡村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相关政策文献及研究区域现状调研,确定研究框架。然后,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对108个样本案例分别根据5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促进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组态路径。最后,通过大数据调研访谈,总结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的经验与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设计优化策略,旨在加速数字设计与乡村融合发展,推动乡村转型目标。

一、研究现状

    1.数字乡村的基础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三农”问题作为乡村工作的中心,充分体现乡村振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欧美等发达国家自十九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实现乡村数字化改造,为农业现代化、社区服务和环保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治理实践和经验借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发展从追求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

    2.数字乡村的价值作用

    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进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即研究某个或多个影响因素对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产生的影响。部分学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探究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益,促进村民消费,提高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等。

    3.数字乡村的意义研究

    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是目前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的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共同体的发展提供新鲜推动力,数字化赋能农民就地就近增收,大数据防止规模性返贫,以及通过互联网精准对接乡村财富分配,回归乡村情感的红利共享。随着富裕共同体的推进,在数字赋能生产农业增收、生态乡村产业转型、缓解乡村相对贫困、减少城乡差距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很多研究均表明多个国家都在利用乡村大数据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主要困境
    1.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聚焦于单个因素,几乎不涉及多维度的复杂影响因素。

    研究案例范围在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均有涉及,学者在大部分研究角度的观点一致,但由于国内外区域概况不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会有一定区别。产业维度包括农村电商体系、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等,文化维度上培育新农民、提高村级干部新时代乡村振兴意识等,环境维度从乡村环境治理、污染整治的角度出发,生态维度包含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收集、生态可持续发展性等。

    2.尽管乡村数字化发展与整体发展之间表现出正相关性,但未具体说明相关的程度。

    国外综述大多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不断通过优秀案例证明作者观点,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国内乡村发展程度具有阶段性,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例如萌芽起步阶段,强调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重点梳理数字乡村相关研究案例;初步形成阶段,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相关研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研究视角也发生了转变,初步形成数字乡村的基本研究内容;蓬勃发展阶段的研究更加成熟,研究框架逐渐形成,研究内容也开始向运作机理和实践路径等方向转移。但不同影响因素对数字乡村发展以及各指标发挥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探索。

三、主要研究结果与对策建议
    1.在平台嵌入型数字乡村中,通过设计规范平台、挖掘基因助力乡村结构升级和文化传承。在乡村结构方面,设计可以帮助规范乡村数字信息平台,搭建合理的层级架构;乡村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也为数字介入提供新思路,包括各类乡村场景数字化设计;乡村的整体收入不仅通过线下产业,还可以逐渐增加线上销售的占比,创造资源驱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在文化传承方面,设计体现在帮助村民坚定文化自信,将乡村的文化资源呈现在显性层面;新型的技术人才在公共平台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提升技能水平,进而加速乡村技术层面的升级;平台作为媒介传播的重要途径,数字设计有助于突破传统领域的限制,扩大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在政策推动型数字乡村中,通过设计转化、分析并传播相关政策,从制度赋权和技术赋能2个层面帮助构建完备的乡村保障标准体系,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在制度赋权把控乡村整体规划上,主要是通过行政赋权和规则赋权两种方式,上级政府下发一系列政策文件后,村干部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更具针对性的乡村条约。在技术赋能把控乡村局部设计上,更加综合村民之间的群体协同能力,逐渐改变村民的思维方式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带来巨大的民主和平权效应。设计在政策层面主要充当媒介手段,考虑到村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将文字化的表达方式转变为更容易被广大村民理解的可视化图表。

    3.在服务保障型数字乡村中,设计服务决策、保障生活,提升乡村的公共价值和村民的个人价值,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策设计部分,设计作为落实政府决策的保障手段,进一步拓展村民参与积极性。同时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村民的认可度增强,对互联网的使用意愿增强。在数据设计部分,完善村民的大数据信息,通过精准感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村民的情感价值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注:围绕本成果,已培养研究生1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获国家一类学科竞赛奖励10项。

作者:祝月茹

指导老师:祝遵凌;李青青

本期编辑:李青青